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丽水开放大学研究生教育丽水市在职研究生招生网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合作院校合作院校返回

浙江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17-01-08 浏览量:4769次 字休大小:T | T

浙江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简介

点击进入招生简章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硕士

一、历史沿革

20052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成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第3批培养单位(国务院学位办[2005]3号)。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成立于20053月,由李鲁教授兼任主任,李伟健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3名专职工作人员。20063月,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更名为专业学位中心,李伟健教授任主任。20104月,学校机构调整原专业学位中心撤销,法政学院成立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

二、性质和任务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承担着MPA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学位授予、方向审批与评估、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实践等管理工作。在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工作。具体职责和任务包括:

1、制订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

2、制订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3、组织并指导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招生;

4、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师资的遴选和培养;

5、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的教学及此期间的学生管理;

6、指导和协调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各方向的教学工作;

7、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预答辩、送审及答辩工作;

8、负责与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广泛联络;

9、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10、制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

11、制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12、负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教材建设。

三、工作情况及特色

MPA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以及研究生学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交通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及农村研究中心的支持和配合下,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的基本建设。提出并执行了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了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参加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MPA核心课程师资培训;初步提出了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指导教师遴选方案。

2、广泛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宣传工作。分别在金华、杭州等地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新闻发布会,《金华日报》、《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有效地扩大了我校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在浙江全省的影响。

3、深入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招生工作。立足浙江中西南地区,面向全省,深入开展招生宣传。不仅争取到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而且与金华、丽水、衢州等人事组织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据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计,报考我校MPA的考生达303人,居全国第三批MPA培养单位首位;全国四门联考总成绩在215分以上的考生达150人,居全国第三批MPA培养单位第二名。

4、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研讨会以及相关学术交流,选派骨干科研骨干教师到美国MPA院校交流访学,并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公共管理硕士(MPA)管理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5、稳步实施MPA专业学位的教学改革。制订和实施MPA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完善MPA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推进MPA专业学位的优秀课程教材建设。

四、历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

姓名 职务: 任职年限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主任(兼) 2005.032006.03

李伟健 专业学位中心主任 2006.042010.04

周志山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主任(兼) 2010.06

张凤合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兼) 2010.06

刘成斌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兼) 2010.06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政史系,1982年更名为政教系,1994年更名为政法系,1999年更名为法政经济学院,2006年更名为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更名为法政学院,院训为“崇德尚法、求实致远”。

法政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10余人,副教授近30人,博士(含在读)近40人。“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博士生导师2人。学院聘任童之伟、谷迎春、张翼、毛丹、谢鸿飞、陈金钊、Dennis J. Baker、邵沙平等一批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60余人;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750余人,其中留学生45人。

学院现有社会学1个省一流学科。设有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3个本科专业。现有社会学、法学、公共管理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MSW)、法律硕士(JM)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金华市地方立法研究院、民商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非洲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5个校级科研机构。学院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刑侦实验室、法律援助中心等教学基础设施。

学院科研势头良好,成果显著。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5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10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政界精英、高校领导、中学名师以及企业家等。吴萍同学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屠佳同学被评为第八届浙江省“十佳杰出青年”,吴鹤群同学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学生道德榜样”, 吕林静同学获评第五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曾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组织工作创新奖”“浙江省高校党支部建设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学院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曾开办以农村党支部书记为主要培养对象的经济管理大专班,开创了我国高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管理人才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班”,并入选“浙江教育改革开发30年30件大事”。同时,学院还是浙中片区高校校际干部联合培训、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主任培训等培训基地,并承担大量的浙江省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高校中小学师资培训等任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院将秉承院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和谐荣院”的工作方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为加快建设多学科、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奋斗。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2月成立的浙江师范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4月的浙江省金华财政学校(1992年3月更名为浙江财政学校)。2000年浙江财政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2001年9月成立商学院,2003年6月更名为工商管理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10年11月,2014年4月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合署。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90余人,其中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入选者2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教授19人,副教授43人,博士57人,博士生导师5人。学院全日制学生数达229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93人(含留学生173人),学术研究生157人(含留学生20人),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341余人(含留学生179人)。

应用经济学为省一流学科,工商管理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企业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中非企业跨国运营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财务管理咨询中心、中非经贸研究中心等8个校级研究机构,金华市质量研究院、正阳旅游研究院、浙中发展研究院、中联国创国际商贸研究院等多个社会服务平台。有运筹与管理方向博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课程与教学论(财会教育、旅游服务)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旅游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为省优势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为省重点建设新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国际化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分中心,建有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旅游酒店管理、金融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功能实验室10个,有计算机400余台,签约实习基地50多家。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在一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科研成果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

学院将秉承院训精神,坚持“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强化创新、追求品牌”的发展主线,朝着把学院建设成省内前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阔步前进。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前身可追溯至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设立的教育学教研室。1989年,成立教育系1999年,升格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更名为田家炳教育学院2007年,正式组建教师教育学院。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从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4个系,拥有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3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技术学2浙江省优势专业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1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余人,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1000余人,各类留学生110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学位点建设龙头地位,现有教育学、心理学2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点和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应用心理、MPA(教育管理方向)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心理学分别获评B+B-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中获评A-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教授43副教授48博士98拥有1国家级教学团队现代教育技术)、2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教师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1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智能时代儿童认知发展与健康研究

学院紧扣办学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师教育国际化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广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女王大学以及香港、台湾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广泛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师生访学等。

学院聚焦“面向教育现场的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着力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教育政策智库。现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卓越教师培养)、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4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以及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智慧教育研究院、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等多高水平研究平台。拥有智能教育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儿童语言发展实验室、基因实验室等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实验室。

学院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积极服务浙江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长期承担(省)培计划、教育部名师名校长领航班、浙派名师名校长工程以及河南省中原名师等区域整体名师培养高端项目培育了大批名师和名校长;依托设立在我院的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持续引领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实施共建附属学校22;推进培训模式创新,主持设计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模式,精准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牵头成立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统筹推进教师教育质量科学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

站在教师教育全面振兴的新起点,教师教育学院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急需文化创意、传播、管理、经营人才的背景下创立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学院。

学院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信息技术、艺术、管理等学科优势和一流的软硬件资源,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传播新领域设置学科、专业,着力打造适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人文、技术、艺术融合”、“产学研互动”的新型学院。

学院现有广告学、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民俗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拥有艺术硕士(广播电视、电影2个领域)和公共管理硕士(文化传播管理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方向。

学院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传播为手段”的办学理念,以“协同化、技能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手段,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富创意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文科计算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可以追溯至1963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1977年创办政史系,1987年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1999年成立社会科学教研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政法系合并,更名为法政经济学院。2011年在整合原有资源基础上,学校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学院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学校与金华市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0人。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央马工程专家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第三层次6人,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人,省“之江青年”学者5人,教指委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院同时聘有二十多位国内外知识学者为双聘教授、客座教授。

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省一流A类学科、浙江省重点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浙江师范大学高峰学科。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等五个研究方向,常年招收研究生。学院还设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根据需要招收研究生。学院拥有高层次的科研建设平台,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政治伦理研究所”“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国家治理研究院”等10个研究机构。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1,其中科学研究水平位居全国第5。在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上获评五星级学科,在全国该学科中排名为14/332。在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400余人。该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综合实力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浙江省优势专业。根据武书连版学科评价,2017年该专业在全国241个高校中位列第19名,排位比为7.88%;另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版研究报告,该专业被评为5★专业(最高等级为5★专业)。该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拥有一支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设有“特级教师工作站”。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政界精英、高校领导、中学名师以及企业家等。

学院承担全校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近年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项。多位老师获2016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奖、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长三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5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三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80多篇,共发表CSSCI收录期刊论文140余篇,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

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先后承接了国培、省培项目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金华市、衢州市等政府部门委托的领导干部、“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学院老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位教师的调研报告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多人次应邀为党政部门、社区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

学院将秉承“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院训精神,坚持“政治指导,学术引领,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加快建设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努力。


人文学院成立于1999年12月,由中文、历史两系组建而成。学院以“以人为本,以文育人”为办学理念,力争打造成为学子追求真理、完备德业的舞台和教师传授人文精神的园地。
目前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儿童文学3个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肩负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及为社会输送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艺术等专门人才的重任。其中汉语言文学为省首批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全国第一批师范认证,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语言学概论)。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和中国史学科分别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另有1个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新型专业智库(边疆研究院),1个省浙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13人,硕士研究生398人,博士研究生32人;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7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学位教师9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入选者4人,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功勋教师1人,曾宪梓奖获得者2人。
学院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办学体系。学院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6个二级学科授予点,还设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语文、历史学科教学方向)、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文化事业管理方向)。
学院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中学特级教师、知名作家、导演、电台主持人等。吕君芳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徐书洁、王璇、周晓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陈斌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并作为代表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吴雪岚创作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姜鹏以《汉武帝的三张面孔》成为登陆央视《百家讲坛》的最年轻学者,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阿西剧社两度问鼎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金刺猬”奖,获教育部“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省“校园文化品牌”。学生在教师招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师范技能竞赛等各类选拔考试和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学位授予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毕业生对学院的满意度高达96%,位列全校各专业第一。
蓬勃发展的人文学院将秉承“自由自律、修德修文”的院训,为造就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新世纪建设人才而努力。








编辑:lsyjs

教学教务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在线报名
研究生教育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