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究生质量应解好“三道题”
更新时间:2020-09-01 16:20:49点击次数:1644次字号:T | T
近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改革研究生招生措施、深化培养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培养质量等作出新部署。与之相应,一些高校就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引发社会热议。
实施包括取消公费自费双轨制,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加大专业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推出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但是,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原有措施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影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应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培养质量。
# 解好“谁更适合学”这道题
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核在普通招考基础上探索实施硕博连读、直博、申请-考核等选拔方式,增加了对考生既有学术成果和学术研究潜质的考察。但即使在申请-考核普遍实施情况下,还会出现前期成果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明、“近亲繁殖”等问题,考博“排队”、标准因人而设也印证了招生关口存在的问题。虽然研究生扩招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由于招生考核形式单一、考察指标不尽科学、中途分流退出机制不配套等原因,一些不适合研究学习的考生进入培养渠道。加之社会对学历而不是对学力的过分看重,不少只为增加求职砝码而非矢志研究创新的考生纷纷“进场”,造成研究生培养“先天不足”。因此,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把好招生关,从源头上解决好“谁更适合学”的人选问题,对不同培养目标人群分类分层选拔,注重导师话语权的同时强化招考过程的信息公开,改变考核成果唯论文、学历、奖项和职称的“四唯”倾向,吸纳其它特别是实践成果作为考核依据,选好人、选对人。
# 解好“谁更适合导”这道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力量,培养质量高低与导师队伍直接相关。不容回避,研究生导师队伍仍存在只指导不育人、学术道德低下、师生关系异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选对学生相比,提升培养质量首要在于选对导师。更加突出导师育人资质的全面考察,强化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等准入标准的一票否决。更加突出导师指导能力的全面盘点,对出现职称到手学术休眠、资格到手项目没有等情况的导师实行招生预警直至停招。更加突出对导师指导责任的要求,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对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规模适当控制。显然,研究生导师要在明确责任边界、突出指导能力、强化育人导向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合格和优秀研究生。
# 解好“如何培养优”这道题。
培养机制和过程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通过全面自费、全面实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措施,较好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热情,激活了回归学习本源的动力。但培养机制和过程仍然存在制约培养质量的因素,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意是促使学术研究转向应用与实践,但校外导师队伍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等问题,导致专业学位学术化现象日益严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要优化培养机制,不断激励研究生主动学习、回归学术、专注研究。因此,既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又要对专业和学术等不同类型培养区别对待,还要设置培养过程中途分流和退出机制,以严格要求培育优良学风。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科技进步与社会创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致力于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重地、创新成果产出的高地、人民群众教育投资的洼地,必须从招生、培养、导师等关口解决好制约教育质量的问题。在解决好“谁适合学”的招生问题、“谁适合教”的导师问题和“如何培养优”的机制问题基础上,要优化研究生质量评价多元指标的科学设置,更加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考察,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丽水教学点—招生咨询及报名地址
想了解更多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