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三年少了近 200 万!2026 年或跌破 300 万,不是降温是理性归位
更新时间:2025-10-26 18:36:16点击次数:2008次字号:T | T
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滑的势头,比很多人预想的更猛。2023年那个474万人的峰值还历历在目,转眼到了2025年,报名人数已缩水到388万,足足少了86万考生。更关键的是,这股冷空气还没停——多方机构预测,2026年考研人数很可能跌破300万大关,创下近十年新低。曾经挤破头的考研独木桥,为什么突然“降温”了?背后是三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推力。

考研人数三连降,“学历狂热”退烧
回看数据轨迹,这场“退烧”早有苗头。2015年起的考研人数狂飙,在2023年冲到474万顶峰后急转直下:2024年降到438万,2025年再跌至388万。若2026年真如预测般跌破300万,意味着三年内考生规模蒸发近四成。海文考研等机构分析认为,即便乐观估计,2026年人数也仅能在390万-400万间波动,而保守模型已指向350万-360万区间。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点明:“拐点一旦形成,下降趋势很难逆转”。
报考点数量:直接关联考生规模上限
2026年考研报考点总数进一步缩水,且集中在考研大省:北京从63处减至58处、天津从38处减至37处、河北从53处减至52处、辽宁从35处减至31处、四川从71处减至67处等,报考点数量×单点容量≈考生规模上限,因此2026年报考点减少或带动人数进一步下降。
25考研报考点变化对比
对比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现象:2023年之前,国考和考研报名人数同步增长;2024年起,两者总人数稳定在730万左右——2025年考研人数下降50万,国考报名人数就增长了近40万,完美实现"总量平衡"。
26年就业环境依旧严峻,甚至可能更具挑战性,预估国考报名人数还会继续上涨。在总考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考研作为其中一条赛道,报名人数大概率会延续下降态势。
26报名人数会跌破380万吗
要预测26考研人数,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还要关注考研人数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比例——这是更核心的参考指标。

可以看到,考研占比从2022年的42.47%逐年下降至2025年的31.75%,逼近30%。

*图源教育部
前段时间教育部公布,2025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长43万人。
结合2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概率继续增长的趋势,小编预估26考研人数占比约为31%,报名人数约378.8万人。整体来看,大幅增长或下降的可能性都不大,更可能是小范围浮动。
但,这也不意味着考研变容易了。
总人数的短期波动,改变不了学历内卷的长期趋势。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选择深造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绝对不要抱着“一战试手,二战上岸”的心态去备考。考研这件事,最怕的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每次的再来一年,消耗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是你的心态和信心,往后只会更焦虑、更难。
.考生赛道转移:国考成主要分流方向
就业回暖:市场在释放新信号,前些年考研热的一个核心逻辑是“就业避风港”——经济下行时,用学历换时间。但如今风向变了。招聘市场对实用技能的需求正压倒学历光环,尤其IT、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企业更看重项目经验和实操能力。一位互联网HR直言:“我们算法岗去年招的全是本科生,因为他们从大二就开始跑模型、打竞赛,比死磕三年的硕士生更适配需求。”
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就业数据上。2024届硕士毕业生求职周期平均延长2.1个月,而部分工科本科生签约率反超硕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陈志文一语道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卷学历’解决不了体面就业问题”。当读研三年可能换来更低性价比的工作,理性考生自然会用脚投票。

学历贬值:考研的性价比危机
学历通胀早已不是新鲜词,但近几年达到临界点。高校扩招让研究生数量激增,部分顶尖院校的硕博招生人数甚至逼近本科生。“研究生和本科生抢岗位” 成为常态,而企业薪资体系里,硕士与本科的起薪差距从十年前的30%缩窄到如今的10%-15%。
更让考生犹豫的是考试成本。2023年474万人报名,实际仅310万走进考场,弃考率高达34%。即便参考,当年录取率也只有24.23%——相当于300万人陪跑。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犀利指出:“弃考的160万人,本质是用不进场表达对‘高投入低回报’的抗议”。当“硕士学历”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一场胜率不足25%的豪赌,撤退成了务实选择。
弃考潮与高分数线的“双重挤压”有趣的是,人数下降并未降低竞争烈度。2024年报名减少36万,但国家线反升——哲学、法学、文学等12个学硕专业分数线全线上涨。原因在于:撤退的主要是“陪跑群体”,而核心竞争者更卷了。
出国留学回暖:分流效应显现
被忽略的第三股力量是留学市场复苏。美、英、澳等国针对STEM专业留学生的签证放宽,加上欧元汇率走低,让海外读研性价比提升。某留学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咨询硕士留学的学生同比涨41%,其中60%为原计划国内考研者。“尤其金融、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发现海外一年制硕士的薪资回报率远超国内三年硕”,一位顾问如是说。
拐点之后,考研回归理性?
这场“撤退”未必是坏事。当考生不再盲目跟风“学历镀金”,反而促使高校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近两年专硕扩招、校企联培项目增加,都指向更务实的教育转型。樊秀娣提醒:“人数下降不意味着躺赢,真正匹配学术或职业需求的人,才会成为新规则下的赢家”。
而对个体而言,决策逻辑也需重置:
学术信仰者:目标顶尖院校或科研赛道,坚持冲刺但接受高淘汰率;
职业提升者:优先选择校企合作项目,用实践资源对冲学历贬值;
就业导向者:权衡三年读研的机会成本,直接就业+在职进修可能是更优解。
考研这场马拉松,从未规定所有人都必须起跑。当300万关口逼近时,撤退与坚守的抉择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学历价值”的重新估值。
报考咨询
1、丽水开放大学招生点
联系电话:陈老师:0578-2155173,13905882802(同微)
李老师:0578-2110277,13905882821(同微)
王老师:0578-2074567,18969579646(同微)
2、报名地址:丽水开放大学1号楼101室(中山街北333号-原丽水电大)
丽水开放大学网址:http://www.lstvu.net.cn
丽水在职研究生招生网:http://www.lsyjs.cn/
丽水在职研究生资讯:微信公众号lszzyjs



80490691 李老师